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及措施都有哪些?
坍落度损失过快的主要原因
原材料特性影响
水泥水化作用:水泥中C3A、C3S等矿物成分的快速水化会消耗自由水并生成水化产物,导致混凝土黏度增大。水泥细度、比表面积过大或调凝石膏比例异常会进一步加速水化。
外加剂适配性差:泵送剂中引气剂、缓凝成分含量不足或与水泥的相容性未通过适配性检测,易导致坍落度损失加速。例如萘系减水剂在高温下作用效果下降明显。
骨料吸水与级配:砂石含泥量高、级配不良或吸水率大时,会吸附自由水及外加剂,降低混凝土流动性。针片状骨料含量超标也会破坏混凝土密实性。
环境与工艺因素
温度与湿度:高温(>25℃)加速水分蒸发及水化反应,导致坍落度损失率较常温增加50%以上;低温(<5℃)则减缓损失。空气湿度过低或风速大时,自由水散失加快。
搅拌与运输工艺:搅拌时间不足(<30秒)或运输过程中静态停留时间长,会加剧混凝土分层和水分流失。皮带运输机等开放式设备易加速表面水分蒸发。
配合比设计问题
水灰比与胶凝材料用量:水灰比过低或胶材用量过高会加快水化速率,缩短坍落度保持时间;合理增加优质粉煤灰、矿粉可延缓水化并改善流动性。
引气与缓凝成分失衡:引气剂过量可能削弱混凝土强度,而缓凝剂不足则难以抑制早期水化,需通过试验优化比例。
控制坍落度损失的关键措施
优化原材料选择与适配性检测
优先选用C3A含量低、比表面积适中的水泥,并通过适配性试验确定泵送剂的最佳掺量。
控制骨料含泥量(<1%)和吸水率,采用连续级配骨料以减少自由水吸附。
调整配合比与外加剂配方
适当提高水灰比(在强度允许范围内)并掺入20%-30%优质粉煤灰或矿粉,以延缓水化并减少自由水消耗。
复配缓凝剂(如葡萄糖酸钠)与引气剂,控制缓凝成分占比0.1%-0.3%,引气量3%-5%以平衡流动性与强度。
施工环境与工艺控制
高温季节采取遮阳、喷水降温措施,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≤30℃;低温时加热骨料或使用早强剂。
确保搅拌时间≥60秒,采用密闭式运输设备(如搅拌罐车)并减少中途停留时间。
动态监测与调整
每2小时检测一次原材料温度及坍落度,根据运输距离和气温动态调整外加剂掺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