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混凝土长时间不凝固?又有什么危害?
一、原材料质量问题
水泥质量缺陷
水泥活性(强度)不足或安定性不达标(如游离氧化钙、氧化镁含量过高),导致水化反应受阻或结构破坏。
水泥储存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当(如受潮),导致结块失效。
骨料污染
砂、石等骨料含有油脂、有机物质或化学污染物(如强酸、强碱),抑制水泥矿物成分的化学反应。
水质不达标
搅拌用水含有酸性、碱性或腐蚀性物质(如氯离子、硫酸盐),干扰水化反应。
二、配合比设计或操作不当
水灰比过大
施工中随意加水改变配合比,导致多余水分蒸发缓慢,延缓凝固并形成孔隙。
外加剂使用错误
缓凝剂等外加剂掺量过高,或与水泥适应性差,破坏正常凝结过程。
三、化学及环境因素
化学污染
混凝土中混入盐酸、硝酸等强腐蚀性物质,直接破坏水泥结构。
施工环境异常
温度过低或湿度过大,影响水化反应速率;高温导致外加剂失效或水分蒸发过快。
四、施工工艺缺陷
搅拌不均匀
原材料分布不均,局部水泥含量过低,无法有效胶结。
养护不当
未及时保湿保温,或养护时间不足,导致水化反应中断。
混凝土长时间不凝固的危害
强度显著降低
缓凝导致水泥水化反应受阻,28天抗压强度可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,形成结构薄弱区。
局部缓凝可能引发混凝土内部强度分布不均,破坏整体性。
密实度不足
未凝固的混凝土内部易残留空隙和气泡,导致抗渗性、抗冻性等耐久性指标下降。
浆体与骨料粘结力减弱,可能诱发蜂窝、麻面等表观缺陷。
早期承载力缺失
拆模时间被迫延长,若误判拆模时机,可能引发构件坍塌或变形。
钢筋与混凝土协同作用减弱,钢筋易滑动,降低结构抗拉性能。
耐久性加速劣化
内部空隙和裂缝为水分侵蚀提供通道,导致钢筋锈蚀、混凝土碳化,缩短结构寿命。
外部荷载作用下,不密实区域易成为应力集中点,引发局部破坏。
工期延误
需延长养护周期,打乱施工计划,增加人力与设备成本。
返工或修补缓凝区域可能引发二次施工问题。
质量争议与责任纠纷
强度不达标可能触发工程验收失败,需进行加固或拆除重建,导致经济损失。
涉及多方责任划分(如材料供应商、施工方),易引发法律纠纷。